“追星”已然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潮流,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閃亮的“星”,每個人心中的“星”也不盡相同,然而什么樣的“星”才是我們新時代少先隊員最應(yīng)該追尋的呢?圍繞這個主題,五(4)中隊的少先隊員們展開了一場討論,看看誰才是最值得追尋的“星”。
隊員們紛紛說出了自己心目中的“星”,其中一個小隊員說他心目中的“星”是袁隆平爺爺,他為什么會有這個想法呢?讓我們聽聽他是怎么說的。
袁隆平爺爺是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,被譽為中國的“雜交水稻之父”。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(shù)獎,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(nóng)業(yè)獎,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,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,2014年和他的團隊第二次登上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領(lǐng)獎臺,2018年獲得“未來科學大獎”生命科學獎,2019年,習近平主席授予袁隆平爺爺“共和國勛章”。這一項項榮譽見證了袁隆平爺爺為中國人民做出的巨大貢獻,彰顯了他不平凡的一生。
年輕的時候,袁爺爺就有兩個夢想:一是“禾下乘涼夢”。希他望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,穗子像掃把那么長,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。他曾經(jīng)說過:“既然上了船,就要劃到岸。”他的岸在哪兒呢?“禾下乘涼夢”也許就是他心中的岸。幾十年來,他總是步履匆匆,穿梭于稻田之間,終于,經(jīng)過夜以繼日的努力和奮斗,他終于研制出了理想中的水稻品種,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食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袁爺爺?shù)牧硗庖粋€夢想是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。他要把水稻推廣到全世界,為更多的人解決生存問題。2006年,袁爺爺帶著他的雜交水稻科研團隊,來到馬達加斯加推廣水稻種植。來到之后才發(fā)現(xiàn)困難重重。首先是缺水,每次要去很遠的地方從井中打水,然后用明礬沉淀兩天才能使用。這些都是科研團隊可以努力克服的問題,最難的是當?shù)卮迕竦牟焕斫?,將水稻稱為是“魔稻”;還有就是農(nóng)田里出現(xiàn)的專吃水稻的青蛙和變色龍,這些沒有考慮到的技術(shù)難題,使水稻的種植難上加難。面對種種困難,袁爺爺帶領(lǐng)團隊成員一個一個地攻克,手把手教農(nóng)民種植方法,就是為了讓每一位非洲人民免于饑餓的生活。
這些救命的水稻,不僅讓我們牢牢地把飯碗端在了自己的手里,還讓中國從一個世界糧食救援的接收者,變成國際糧食安全的保衛(wèi)者。這些堅守的背后離不開袁隆平爺爺科技團隊的巨大付出。
通過搜集新聞報道,隊員們看到了一位要與時間賽跑,自稱為“90”后的逐夢人,一位始終覺得“只有下田最快樂”的勞動者。袁爺爺笑著表示自己還要繼續(xù)奮斗,做“健康快樂超百歲”的“資深帥哥。隊員們感慨地說:“原來袁隆平爺爺這樣平易近人。”
一粒種子改變世界,是對袁爺爺所做貢獻的最好詮釋。“我如果不在家,就一定在實驗田;如果不在實驗田,就一定在去實驗田的路上”,這句話是袁爺爺默默耕耘的真實寫照。這種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創(chuàng)新,頑強拼搏的品質(zhì)和精神正是我們要追尋他的緣由。他的人品、精神和作風,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典范。
我們要立志從小學先鋒,長大做先鋒,努力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(fù)興大任的時代新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