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歲,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;27歲,研究成果入選“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”;41歲,當選“最年輕院士”;過去的十余年里,他和他年輕的團隊推動中國量子科研不斷前進,成為國際學界的勁旅……他,就是“量子追夢人”,被譽為“量子之父”的潘建偉。
大家好!我是山東省實驗小學一年級(1)中隊的杜霈焉,今天借此少先隊尋訪活動,我向大家推介一下我心目中那顆最閃亮的“星”——潘建偉。
潘建偉,1970年出生,浙江東陽人,物理學家,教授,博士生導師,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,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(chuàng)新研究院院長,中國科學院院士,發(fā)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,奧地利科學院外籍院士,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,西湖大學創(chuàng)校校董會成員。
潘建偉院士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。作為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,他是該領域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,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。
濟南量子通信試驗網(wǎng)建成
潘建偉院士團隊對我們濟南的量子通信做了不少貢獻。早在2014年,潘建偉院士團隊建成了“濟南量子通信試驗網(wǎng)”,開創(chuàng)國內(nèi)“量子通信”的先河。該試驗網(wǎng)可以為省內(nèi)含省直機關事業(yè)單位、高校、銀行等50個單位提供高效率、絕對安全的保密通信,并成為連接北京、濟南、合肥和上海等地的量子保密通信“南北干線”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其實,他和他的團隊還有更多更大的成就:
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(wèi)星“墨子號”成功發(fā)射
潘建偉院士團隊牽頭實施中科院“量子科學實驗衛(wèi)星”戰(zhàn)略性先導專項。于2016年8月,在酒泉衛(wèi)星發(fā)射中心成功發(fā)射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(wèi)星“墨子號”,并成功完成了全部預定的科學實驗任務。
世界首臺單光子量子計算機橫空出世
2017年5月,潘建偉院士等研究團隊在上海,在首次實現(xiàn)十光子糾纏操縱的基礎上,利用高品質量子點單光子源構建了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(jīng)典計算機的單光子量子計算機。
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(wǎng)“京滬干線”順利開通
2017年9月,以潘建偉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(wǎng)“京滬干線”建成,該線搭建了連接北京、濟南、合肥、上海的全長2000余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線路,在北京接入點實現(xiàn)與“墨子號”量子科學實驗衛(wèi)星興隆地面站的連接,已真正作為一條實用化的量子通信骨干網(wǎng)絡向金融、電力、廣電、政務等各行業(yè)開放,為社會提供量子層面的安全服務。
潘建偉院士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、未來科學大獎、國際量子通信獎等獎項,榮獲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、改革先鋒、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等稱號。
嗅每一片落葉的味道,對世界保持著孩童般的好奇,只是和科學糾纏,保持與名利的距離。站在世界的最前排,和宇宙對話,以先賢的名義,做前無古人的事業(yè)。通過尋訪潘建偉院士,我發(fā)現(xiàn)他是一位秉承科學精神的人,具有獨立、誠實、無私的,實事求是的品質,不受個人或者團體利益的影響,在枯燥、乏味的科研生涯中無限追求、兢兢業(yè)業(yè),感受科學之美,為人類點燃科技之光。讓我們由此相信科學家,相信科學,相信未來!
從小學先鋒,長大做先鋒。作為一名小學生,我要學習潘建偉院士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和氣魄、勇攀科技高峰的執(zhí)著和毅力、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品質,從小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,積極參與社會實踐,長大后做一名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