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季羨林的十個故事
故事一 愛國好學,堪稱師表。
季羨林是一個堅定的忠誠的愛國者。他熱愛祖國的壯麗山川和悠久的歷史文化。他說:“平生愛國不敢后人,即使把我燒成灰,我也是愛國的。”求學清華時,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蔣介石政府抗日的請愿行列,還到農村去宣傳抗日愛國。赴德留學,“是為了愛國”。就在德國法西斯統(tǒng)治的黑暗歲月里,雖然忍饑挨餓,仍然發(fā)奮學習希臘文、拉丁文、梵文、吐火魯文、巴利文,研讀梵語佛教經典。當他的博士考試門門得優(yōu),畢業(yè)論文勝利通過時,他的感受是:“我沒有給中國人丟臉,可以告慰親愛的祖國。”
季羨林回國到北京大學工作后,就把愛國精神化成報效祖國的教學與研究的實踐。他不斷地開創(chuàng)學術研究的新領域新課題,忘我地獻身學術研究以實踐愛國報國的志愿。他為歸國3年里寫了40多篇文章,有13篇學術論文而自覺滿意;他又為上世紀50年代前5年“我的學術研究成果竟是一個零”而自責,感到愧疚。正是基于學術報國的意志,他在“文革”后期偷偷地翻譯蜚聲世界文壇的印度史詩《羅摩衍那》。歷經5個寒暑,終于把長達8萬行的《羅摩衍那》譯成中文,為中國翻譯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豐碑。
迎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后,季老心舒氣爽,激情煥發(fā),大展才華,辛勤著述,在學術上接連豐收,碩果累累,“在量和質兩方面都遠遠超過這以前的四五十年”。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學術著作,撰寫了200多篇學術論文,在中國文化研究、比較文學、東西文化交流、梵語與佛教史研究等十多個學術領域和層面上取得輝煌成就,為祖國的文化事業(yè)建樹了豐功偉績。著名學者錢文忠說:“作為一名學者,老人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。””
在他執(zhí)教60周年暨95華誕慶祝大會上,人們通過一段錄像又聽到了季老那熟悉的聲音。他堅定地說:“我們這個大國能夠和諧、團結,會影響世界和全人類。”、“沒有人能阻止中國的騰飛。”
故事二 謙和低調,和藹可親。
你看呵,著作等身、且擁有北京大學教授、中科院院士、中國語言學家、文學翻譯家,梵文、巴利文專家等一連串頗具分量“頭銜”的季老卻是異常的謙和低調。
季老一生培養(yǎng)了6000名弟子,其中30人成為各國駐外大使。但作為譽滿國內外的學術大師,他卻沒有半點架子和派頭。在季先生的《病榻雜記》中,他談起了自己頭上的“國學大師”“學界泰斗”“國寶”這三項桂冠,他說:“三頂桂冠一摘,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。身上的泡沫洗掉了,露出了真面目,皆大歡喜。”
在北大校園里,季老經常穿一身洗得發(fā)白的咔嘰布中山裝,圓口布鞋,出門時提著一個50年代生產的人造革舊書包。他像一個工友,說話平常,總是面帶笑容;他像一個老農,聲音低沉,平易近人。他的家誰都可以推門而入,同他談話,如沐春風,決不會感到緊張局促。在住院期間,一天一位年輕護士說起某報正在連載季先生的著作《留德十年》,表示很愛看。季老馬上吩咐身邊人去買,他說“書是給人看的,哪怕有幾句話對年輕人有用了,也值得。”這一來轟動了全醫(yī)院,大家都來伸手,還索要簽名本。“都給。”,“買去。”季先生發(fā)話說:“錢是有價之寶,人家有收益是無價之寶。”最后,一趟一趟買了600本,也一筆一畫地簽名600本。
央視編導周兵在回憶拍攝《東方之子》一些銘刻在心的經歷時,特別提到了季老。周兵見過老人三次,第一次是和白巖松在1995年做《學者訪談錄》時。當時季老坐著,在白巖松掏名片準備遞給他的一剎那,他就站起來,彎腰等著。白巖松掏了較長時間,季老就一直彎腰等著,這個場景令在場所有人感動不已。后兩次采訪他時,雖然他已經有些不記得記者們,但大家每次走的時候,他依然會站在家門口,很有禮貌地望著大家漸漸走遠,周兵感嘆道:“做人做到這份上,真讓人敬佩。”
故事三 堅強樂觀,寬厚仁愛。
季老在黑暗殘酷、泯滅人性的“文革”時代,他從擁護、迷惑到醒悟,從旁觀逍遙到挨批斗,遭毒打,內心充滿復雜的矛盾與痛苦,最終被戴上“反革命”的帽子關進“牛棚”。他感到“被開除了‘人籍’”,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。于是,為適應不斷的批斗,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陽臺上進行“批斗鍛煉”:“低頭彎腰,手不扶膝蓋,完全自覺自愿地坐噴氣式”,“還在心里數(shù)著數(shù),來計算時間,必至眼花流淚為止”。”這種被逼無奈的痛苦鍛煉從一個側面,顯示了季老堅韌不屈的意志和忍辱自強的精神!
到后來,他寬容和諒解了“文革”中痛打和折磨過自己的人,不記仇,不報復,而且自我反思道:在當時那種氣氛中,每個人都“異化”為“非人”,自己被打得“一佛出世,二佛升天”,還相信“文革”的正確性,“焉敢苛求于別人呢?”他這種“洞明世事,反求諸躬”的高尚品格,贏得了眾人的欽敬。
故事四 高風亮節(jié),激勵后人。
季老不僅學貫中西,融會古今,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樣融合了中外知識分子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。中國傳統(tǒng)士大夫的仁愛和恕道,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,堅毅的氣節(jié)和情操;西方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的自由獨立精神,尊重個性和人格平等觀念,開放創(chuàng)新的意識;這些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。所以,他能夠做大學問,成大事業(yè),有大貢獻,他是中國現(xiàn)代知識分子的一面旗幟和榜樣!
季老說過,自己喜歡的人“是這樣的:質樸,淳厚,誠懇,平易;骨頭硬,心腸軟;懷真情,講真話;不阿諛奉承,不背后議論;不人前一面,人后一面;無嘩眾取寵之意,有實事求是之心;不是絲毫不考慮個人利益,而是多為別人考慮;關鍵是一個‘真’字,是性情中人;最高水平當然是孟子說的‘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’。”季老一生的心思只在學問上,執(zhí)著地追求學術創(chuàng)新。在學術園地里,他埋頭苦干,辛勤耕耘,總是每天清早4點起床,伏案工作,數(shù)十年如一日。上世紀90年代里,在3位親人接連病逝,自己疾病纏身的夾擊下,發(fā)憤著作,完成了《糖史》等3部開創(chuàng)性的文化巨著,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,發(fā)展中華文化作出了貢獻。
在他95歲被評為“20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”時,評委對季老的感動印象是“智者永,仁者壽,長者隨心所欲。曾經的紅衣少年,如今的白發(fā)先生,留德十年寒窗苦,牛棚雜憶密辛多,心有良知璞玉,筆下道德文章,一介布衣,言有物,行有格,貧賤不移,寵辱不驚。”
導語:季羨林季老說過:假話全不說,真話不全說。以下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季羨林令人感動的四件事,歡迎大家閱讀參考!謝謝!
故事五 高考數(shù)學4分
季老小時候很頑皮,打架很厲害,而且上課還偷看書。“他的桌子上放著課本,桌底下偷看各種書。他什么書都偷看。在中學時代他把《金瓶梅》看了。”此外,季老小時候文理偏科嚴重,高考數(shù)學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,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數(shù)學系。
故事六 布衣教授
季羨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,山東省清平縣人,出身貧農這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是極為罕見。先生永遠是一身中山裝,每日三餐粗茶淡飯。他23歲科去留洋在德國十年,一生都在搞外國文學、外語教學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,卻沒有一點兒洋味呢?這大概是他身上農民子弟的基因使然。小時窮得吃不飽飯,給一個親戚割牛草,送草后磨蹭著等到中午,只為能吃一口玉米餅子,現(xiàn)在仍極為節(jié)儉,害怕浪費,厭惡虛榮。
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見一個老頭在報名處,就對他說:“大爺,你替我看一下行李,我去辦手續(xù)。”直到一個多小時后才回來。次日當他在開學典禮上看到那老頭坐在主席臺上,一打聽,他就是北大副校長著名學者季羨林時真的吃驚不小,對同學說:“就像個鄰居大爺,一點也看不出來。”
故事七 糟糠之妻
他是農民的兒子,從小家里沒有一本書;他的叔父決定送他上學,令其命運有了轉折,但也給他一個包辦婚姻,在離家求學十余年后,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。1946年,季羨林回國后經陳寅恪推薦赴北京大學任教,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。為了專心研究,獨自過了16年,他才把家屬接來。他的妻子叫彭德華,濟南人,比季羨林大四歲,只念過小學?;楹?,l933年他們先有了女兒,取名婉如。1935年,又有了兒子延宗,即是季承。
這樁婚姻,既無愛情可言,又由于文化差異懸殊,缺少共同語言,讓季羨林從一開始感受的就不是歡樂,而是痛苦。在季羨林眼中,彭德華是一位賢妻良母,她對季羨林關懷備至,對子女也做到了慈母應做的一切。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,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條。季羨林維持了這段婚姻,以及表面的安樂與祥和。彭德華也許一輩子也沒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個什么學問,陷入悲痛的季羨林在《寸草心·我的妻子》一文中寫道:“如果中國將來要修‘二十幾史’,而且其中又有什么‘婦女列傳’或‘閨秀列傳’的話,她應該榜上有名。”他自從1929年結婚,到1994年妻子去世,和“包辦婚姻”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。
故事八 異國愛情
季羨林留學德國時,房東鄰居邁耶家的大女兒叫伊姆加德。1935年,季羨林來到哥廷根大學留學時,租住的房子就和邁耶家在同一條街上。伊姆加德是個身材高挑,面容白皙可人的美麗姑娘, 1937年,季羨林開始寫博士論文,而論文在交給教授之前必須打印成稿。這可難住了季羨林,因為他買不起打字機,更不會打字。這時伊姆加德小姐說:“我父親的工廠剛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機!而我正好想練習打字。”
也就是從那天起,每天晚上7點半后,季羨林都會抱著一堆書稿前往邁耶家。論文稿幾經修改后雜亂無章,而且內容復雜枯燥的梵文,對伊姆加德來說簡直就如天書。但是她總是掛著溫暖而恬靜的微笑來打印這些“天書”。在接下來的4年時間,季羨林在伊姆加德的幫助下完成了數(shù)百萬字的論文。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陰給了這個博學睿智的男子,而她纖細的手指,也一一撫摸過他那些后來讓中國和世界都為之驚嘆的文字。
書稿完成,兩個年輕人心中的愛情火花也快要迸發(fā)時,有一天季羨林手有些顫抖說:“我要離開了,我的祖國需要我……”當女孩說:“留在這里好嗎?我也需要你!”時,季羨林心里充滿矛盾與痛苦。他想:自己隨時要離開這里回到中國。如果他不管不顧地留在哥廷根,當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攜手一生。但是,成全異國之戀就意味著“拋棄”祖國和家鄉(xiāng)的妻子兒女。季羨林當初留學的初衷,就是等學有所成之后,回到中國去報效國家的。他痛苦地搖了搖頭說:“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鄉(xiāng),我要回到祖國去……” ,四天后他離開了德國。雖然伊姆加德再也沒有得到季羨林的消息,但她依然執(zhí)意地等待并終身未婚。這個固執(zhí)而堅忍的女人,伴著一臺老式打字機,一等就是60年。為了季羨林,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陰和愛情。
去年季老接受記者訪談時談到對出國見世面、學本領時他還說:“所以我現(xiàn)在贊成年輕人還是出國。可是我最反對出去不回來。我最厭惡出去不回來”。
故事九 六百本書
季老住在301醫(yī)院期間,有一天,一位年輕護士說起某報正在連載季先生的著作《留德十年》,表示很愛看。老爺子馬上把秘書李玉潔找來,吩咐叫人去買,說“書是給人看的,哪怕有幾句話對年輕人有用了,也值得。”這一來轟動了全醫(yī)院,大家都來伸手,還索要簽名本。“都給。”“買去。”季先生發(fā)話說:“錢是有價之寶,人家有收益是無價之寶。”最后,一趟一趟買了600本,也一筆一畫地簽名600本。
故事十 傳達室的翻譯
“文革”期間季老先是蹲牛棚,后來他是北大女生宿舍的守門人,在傳達室當門房,他除收發(fā)信件報紙外,就在那里翻譯。因為怕被紅衛(wèi)兵發(fā)現(xiàn),他偷偷地在家里頭把原文抄在小紙條上,然后在傳達室趁沒人經過時拿出小紙條,躲在角落逐字翻譯。他說嚴復翻譯,“一名之力,旬月踟躕”,而他是“一腳(韻腳)之找,失神落魄”。文革結束,這篇長得驚人的巨著翻譯才完成了前三篇。
《羅摩衍那》多達八萬行,是古印度悲歡離合有愛情史詩,對東亞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,在中國的《西游記》里可以找到影子,時至今日,在泰國的很多寺廟里,都繪有羅摩王子故事的系列精美壁畫。
而他平生最艱巨的兩部書,長達80萬字的《蔗糖史》和長達數(shù)十萬字的吐火羅文A方言(焉耆文)的《彌勒會見記劇本》的譯釋,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。為了寫《蔗糖史》,在長達兩年的時間中,八十幾歲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圖書館,風雨無阻。“只要有一口氣就得干活”